来源:网络  作者:佚名

冰心:有了爱就有了一切

冰心被誉为“文坛祖母”,不仅因为她活了99岁,更在于她那些流淌着爱的作品,宛如祖母般温暖宽慰。巴金曾对冰心说:“有你在,灯亮着”。

23岁在留美期间,冰心发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《寄小读者》,以优美的笔调叙述了自己在异国他乡的经历与感触,国内为之轰动。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,对孩子的培养和熏陶,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,但冰心用充满温情和绚丽色彩的美文,给孩子们开辟了一片新的百花园。此后,《再寄小读者》、《三寄小读者》等,如她那曾引领一代风气的小诗《繁星》、《春水》一样,让更多的人明白了:“爱在左,同情在右,走在生命路的两旁,随时撒种,随时开花。”

1929年,冰心与吴文藻在燕京大学的婚礼成为一段佳话,主持人是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。从此,他们夫妇比翼齐飞,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学术生涯。

冰心喜欢大海,她的爱也是博大的。文革期间,年近七十、身体孱弱的冰心,被扣上了“修正主义的黑帮分子”、“黑作家”、“司徒雷登的干女儿”等罪名,脖子上挂着黑板,每天不是被造反派呼来喝去扫厕所,就是被无休止的揪斗与谩骂。1968年一次“批斗会”上,当被盘问冰心为何与丈夫在建国初回国时,冰心直言:我们爱祖国,这就是我们回国的目的。这些如金石掷地的回答,却引来一阵殴打,她被一记重拳打倒在地,但依然艰难而奋力地爬了起来。下放五七干校之际,她又背着简单的行囊,独自行进在风雨中……笑称自己“生命从八十岁开始”的冰心,没有被打倒,文革结束后,她重新开始了笔耕不辍的生活,再一次出现创作高峰。她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,触及社会矛盾,否定“文革”,批判腐败,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良知的代表。同时,她把自己的稿费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。1999年2月28日,冰心在北京医院安详辞世,冰心生前亲笔题写的“有了爱就有了一切”,成了老人一生的写照。斯人虽已远,小橘灯依旧,“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”。 

常香玉:戏比天大的豫剧大师

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,陈列着香玉剧社一份已经褪色的工作总结,真实地记录了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为志愿军捐献飞机的故事。那时候,全国人民都在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捐献,剧社捐了三天,常香玉嫌少,她说,我想捐献一架飞机,直接打敌人。就这样,前后历经半年的时间,常香玉带领着剧社从河南的开封、郑州、新乡,一直唱到了湖北、湖南和广东。每天睡地铺、吃咸菜,不拿一分钱工资,筹到了15亿旧币,捐献了一架名为“香玉剧社号”的米格15战机。这就是常香玉,她的一生都是这样倔强而坚强。常香玉,原名张妙玲。1922年出生在河南省巩县(今巩义市)董沟一个穷苦的家庭,父亲曾是一名老艺人,因为嗓子坏了,再不能登台演唱。一家人常常一天只能吃一顿饭,6岁到9岁之间,常香玉甚至跟母亲要过饭。

9岁的时候,家里曾想过把常香玉卖作童养媳,可是一想到两个姑姑都是作童养媳被人家打死的,常香玉的父亲狠了狠心,说:“还是让娃跟俺学戏吧,学出来了,她就有碗饭吃,学不出来,被我打死了,也好过作童养媳被人家打死。”
就这样,从小对豫剧着迷的常香玉开始了演艺生涯。因为学戏,被家族里的人看不起,连姓都让她改了。她从此随着义父改姓常。常香玉因为学戏,没少挨父亲的打。有一次他把香玉踹到了地上,满脸血肉模糊,被农会的人看见了,把父亲抓回去吊起来打,非说香玉是他拐来的。他们怎么也不相信,亲生父亲能把孩子打成那样。近乎残忍的磨炼,练就了香玉一身过硬的本事。她文戏武戏样样行,10岁便登台演唱,13岁主演六部《西厢》,名满开封。常香玉是个性格极其倔强的女子,她从不向任何人低头。一次,有个三青帮头子娶小老婆,要常香玉去唱堂会。常香玉没办法只能去,在现场唱的却是一出悲剧《孔雀东南飞》,这个流氓大怒,要打她,常香玉跳到桌子上,把手里的两枚戒指吞到肚子里自杀,经抢救才得以幸免。

19岁那年,常香玉与陈宪章结为夫妻。从此陈宪章放弃了一切,专心为常香玉的事业奔波。他为常香玉编写剧本,教常香玉识字看报。夫妻二人,在不断的演出中,广征博采,把各种戏曲艺术和豫剧的各种唱腔结合在一起,开创了豫剧唱腔改革之先河,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常派艺术。常香玉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,但最大的磨难是文革中的遭遇。那时她每天被关押批斗,连父亲临终前都未能见上最后一面。看见到处都是“打倒常香玉”、“大戏霸”、“大恶霸”的大字报,连床上铺的席子上都写满了这样的话,常香玉觉得生不如死,死了就不用看这些了。可她又想自己的孩子,想她的爱人。丈夫陈宪章鼓励她,你要坚持,只要你活着,就总有能登台唱戏的那一天。“戏比天大”的常香玉,开始每天躲到柜子里,然后再蒙个棉被,自己偷偷在里面练功。粉碎四人帮以后,她马上就能唱戏,因为她十多年都是躲在棉被里练嗓子,从没有间断过。人们又能欣赏到那个一脸英气、浑身豪侠的“豫剧皇后”。2004年6月1日,豫剧大师常香玉在郑州逝世。她开创的事业,在女儿常如玉、孙女小香玉等人的传承下继续发扬光大。

林巧稚:万婴之母



    林巧稚是我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,她一生亲手迎接了5万多条小生命来到人间,这位不曾做过母亲的伟大女性,被尊称为“万婴之母”。她说,自己最爱听的,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。

1901年,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一个基督教家庭。父亲林良英思想开明,从小就让巧稚接受西式教育。

1921年夏,林巧稚到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。考试时,一个女友突然晕倒了,林巧稚为了照顾病人,最拿手的英文都没有答完卷。主考官被她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卷面的才华所感动,录取她入学。博士毕业后,林巧稚被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当妇产科医生。

林巧稚从做见习医生起,见到产妇疼痛,就会主动伸出双手抚慰产妇。有时候宫缩来了,产妇屏住气,会把林巧稚的手捏得青紫肿胀,而她一声不吭。遇到家里条件不好的病人,她会主动让她们挂自己的普通号,说那天同样是我给你看病。她教育妇产科所有的人,救活一个产妇、孕妇,就是救活了两个人。解放时,林巧稚收到开国大典的邀请函,但她没有去:“我是个医生,去做什么呢?”似乎只有妇产科的工作,才是她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的真实通道。

文革中,林巧稚作为“反动学术权威”,被发配到病房做护工,清洗便盆、倒痰盂。满头白发的她默默干着这些粗活,像看病一样认真。林巧稚为妇女和儿童的保健事业,操劳了一生。

1983年4月22日清晨,82岁的林巧稚在昏睡中发出呓语,急促地叫喊:“产钳,产钳,快拿产钳来!”她慢慢平息下来,过了一会儿,她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:“又是一个胖娃娃,一晚上接生了3个,真好!”这是林巧稚留下的最后的话。

邓亚萍:“乒坛女皇”完美蜕变

从乒坛“大满贯”到剑桥博士生,再到北京奥组委官员,直至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,邓亚萍一路走来,人生轨迹发生着一波接一波的传奇变化。她为万千运动员灌输了一个信念——把命运中可把握的部分最大化。

从1989年世乒赛女双冠军开始,8年间邓亚萍囊括了奥运会、世乒赛、世界杯在内的18个世界冠军,在很多人眼中,她代表着中国乒乓球运动走向巅峰的时代。

1997年,退役后的邓亚萍先后在清华大学、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,成为剑桥800年校史中,首个攻下博士学位的世界顶尖运动员;2003年2月,邓亚萍进入北京奥组委工作,这也是邓亚萍首次从事体育领域之外的工作,她依然游刃有余;2009年4月17日,在她担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消息公布后的第二天,法新社即发表评论员文章,称“中国最伟大的运动员迈出了她政治生涯最大的一步”。

从矮个头、低文化到奥运冠军和剑桥博士,邓亚萍一直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,她的传奇制造了新时代的精神偶像。

|<< << < 1 2 3 4 > >> >>|


·上一篇文章:励志箴言,关于愉快的经典励志故事
·下一篇文章:女性名人的励志故事——居里夫人


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: http://www.qsyj.cn/news/cglz/12831113220G2GI927CEHHI0689B542.htm